二、上至政府下至市民,提高環保意識刻不容緩。

 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,二○一一年全澳收集的生活環保物料和工商業環保物料約26萬噸,相當於日均處理721噸可再用環保物料。回收的固體物料包括廢紙、塑膠廢料、玻璃廢料、金屬廢料及電子廢料共535噸,僅佔全澳垃圾量約五百分之一。持續增加的商業和生活垃圾,如未能充分分類,使大量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品資源化,不單止增加了城市的垃圾困擾,加重堆填區的負擔,也加大了政府支出,浪費公共資源。

  早在二○一二年九月,澳門環保局公佈《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○一○》之日,局長張紹基已表示:“澳門目前的垃圾處理量已進入比較嚴峻的情況,現有堆填區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會飽和。”原有的數個垃圾堆填區,在容量達飽和之後,大多已由政府作規劃,改造成了公園。現時的垃圾焚化中心和堆填區雖然運作正常,但面對不斷增加的垃圾數量,不禁引人發問,難道待現有堆填區飽和後,政府仍是採取以往做法,再另覓地方繼續堆填垃圾?澳門作為旅遊城巿有其特殊性,對旅客的環保宣傳較難達到成效,故此,垃圾源頭減廢實行有一定困難。可見廢品回收行業在澳門持續發展中的角色應得到重視。

  要保護環境必須發展廢品回收行業,垃圾源頭的分類工作對於整個環保物料回收工作的進行起?十分關鍵的作用。如針對生活垃圾,市民應在家先將其進行粗分類,從而提高垃圾處理效率。但澳門垃圾分類回收計劃實施多年,卻成效不彰,不少市民日常未將垃圾分類,甚至覺得垃圾分類十分麻煩,市民的環保意識,特別是垃圾分類的教育質量急待提高,政府應馬上行動,推出相關宣傳教育措施。

  台灣自一九八五年以來,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、生態保育的協調發展,並讓環保從政府強制到巿民形成自覺行為;香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,以環保宣傳廣告對巿民進行“轟炸”,使“藍廢紙、黃鋁罐、啡膠